69看书网 » 言情小说 » 何以红尘怨最新章节列表 » 番外之华胥介绍篇 (3/10)

番外之华胥介绍篇 (3/10)

文/雨梦雪
何以红尘怨 | 本章字数:195.64万字 | | 何以红尘怨txt下载 | 何以红尘怨手机阅读
皆与华胥氏东迁有关。

”这些地名、山名的形成原因较多,时问有先有后,不能断定就是华胥本人时形成的,但与其族或裔支族的迁居、迁经有一定关系则可以肯定。渭水流域今陕西之前仰韶文化遗址,如临潼白家,渭南北刘、华县老官台等,其距今8000年前的文化遗存应与华胥本人氏族的发明彩陶有一定关系。

后裔迁徙

华胥的裔族或裔支族有的向东迁徙,分路进入黄河北岸,远至东北;一路进入南方(有的沿长江而上进入蜀地,再与长江上游徙人的华胥族结合,迁入贵州、云南等地)。王献唐《炎黄氏族文化考》云:曲阜为古代大庭氏之国,“再东至华胥,华胥为羲族旧国,只有华胥名号,不能更改,故仍从旧称,呼之日华胥,易字为赫胥。

”山东地区的华胥或赫胥陵,华不注山、华泉、华阴集等,均为华胥后裔迁居地的遗迹或名称。《晋书·嵇康传》云:“康尝游洛西,暮宿华阳亭。”《通雅》云:“华亭在密县。”即今河南新密。商丘的华邑,亦是如此,为华胥后裔自西向东迁徙于此而形成。

南方的华胥地名,大部分是夏商以后的华胥裔支族迁徙时带人,或因迁居而命名。如湖北枣阳东的华阳河、江陵市东西魏置的华陵县、潜江市南汉置的华容县及境内的华容河;江西靖安县北的华坊街、奉新县西南的华林山;湖南望城西北的华林山、郴州市的华塘铺;唐朝在成都置的华阳县;江苏丰县的华山(小华山)、江阴县的华墅镇、句容县的华山、江宁的华里;上海的华亭、华泾港、华泾市;福建莆田的华亭、华胥山;浙江绍兴的华会镇、义乌唐置之华川县、开化县的华埠镇;广东遂溪县的华封墟、潮州的华美村、南海的华平墟;云南的华坪县等,虽然形成原因和年代不能确指,但均与华胥后裔的迁徙或文化传播有一定关系。

创始文化

经过近十年的调研论证和史料搜集,华胥陵的真实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认可。此后,对于华胥的研究和华胥陵的考古保护工作也已全面展开,它标志着被人们遗忘了近百年的华夏始祖母华胥,重新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,从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实生活[34]。华胥陵位于华胥镇以北,传说为华胥氏怀孕后栖息之地。宋家村南塬有座“三皇庙”,传说为“古华胥伏羲肇娠地”。华胥镇红河下游有娲氏村。红河被称为女娲沟。白鹿原上的李华村即女娲村。现代考古与远古传说高度贴切,所以应该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原始文明社会———华胥国;华胥国应该有一个始祖母———华胥氏族团;华胥氏族团应该有一个首领———华胥氏,是母系社会中晚期一个部落族团,活动范围在骊山、蓝田一线。

《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》

华胥的生平成就,集中体现在《蓝田县志·羲母庙碑》中:

“其开物成务,八卦泄天机之蕴,六书肇文字之源,记干支作甲历为历象之示,正姓氏制嫁娶为婚姻之祖,虑民所统也,则龙师龙名上相下相以定其分,忧民不知食也,则造网养蓄教庖置厨,以成其化。太昊、女娲德被一时,功垂万事,故兹不忘圣德,宜先不忘圣德之所由,不鞅圣功,宜先不殁圣功自所生。”

在《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》中,也有类似记载:

“惟永寿二年,青龙在涒叹,霜月之灵,皇极之日。鲁相河南京韩君,追惟太古,华胥生皇雄,颜母育孔宝,俱制元道,百王不改……皇戏统华胥,承天画卦。颜育空桑,孔制《元孝》,俱祖紫宫,大一所授。”

华胥和子女伏羲、女娲及其后裔,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华胥文化。华胥文化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同根、同源和血脉亲情,因此华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。

华胥文化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贡献有:“制嫁娶之礼”[50],使远古人类逐渐摆脱乱婚、群婚的状态;“造网罟教渔猎”,发明了渔网捕猎,成为畜牧文化的源头;“作书契以带绳结”,有了简单文字;“伏羲坐于方坛之上,听八方之气,乃画八卦”,开始了人类从规律上认识大自然,后来被炎黄的后裔逐步发展成为《易经》;“女娲作笙簧”,产生了人类最早的乐器,成为中华音乐的起源。

华胥故里

西方说

《纲鉴易知录》载:“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。”注云:“华胥,在今陕西蓝田县,小渊曰渚。”

《竹书纪年前编》曰:“太昊庖羲氏,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,履巨人迹,意有所动,虹且绕之,因而始娠。”徐文靖笺:“按,华胥,地名,在陕西蓝田县,小渊曰渚。”

浐灞两河沿岸古文化遗址分布图

华胥陵位于华胥镇以北,村落西边是华胥沟,而越过华胥沟就是宋家村。这里与《蓝田县志》中所记载的华胥渚(华胥与其子女居住之地)十分吻合。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庙名为“三皇庙”,曾有石碑刻文:“古华胥伏羲肇娠地”等字样,与《宗书·付瑞志》的记述相近。三皇旧居在北魏时即受到祭祀,一直延续至今。

在华胥镇附近,发现旧石器遗址数十处之多,新石器人类遗址20多处。着名学者石兴邦、刘士莪、任本命等人应邀赶赴蓝田,从人类学、考古学、民俗学等不同角度,对母系氏族的起源、华胥族团的生成、历史的沿袭及现存遗迹与历史传说记载的对照进行考证后

(快捷键 ←) 上一页:再战涿鹿(四十)(3/10)章节列表下一页:再战涿鹿(四十一)(3/10)(快捷键 →)